好书·推荐|《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您所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佛教 纹饰 好书·推荐|《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好书·推荐|《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2024-07-16 03:44| 来源: 网络整理| 查看: 265

八木春生(1961-),日本筑波大学艺术系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著作有《中国仏教美術の変容》《北斉の石仏》《中国仏教美術と漢民族化》《雲岡石窟文様論》等。

译者简介

姚瑶(1987-),东南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史。发表有《初唐時期の龍門石窟に見られる同茎蓮華座に関する研究》《初唐时期龙门石窟中同茎莲花座初探》《关于唐代龙门石窟中圆形束腰台座坐佛像的研究》等论文,并对八木春生的多篇论文进行了翻译,发表在《云冈石窟研究院院刊》《石窟寺研究》《中国美术研究》《敦煌研究》等刊物上。

内容简介

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雕造的以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为代表的石窟群是中国石窟艺术的宝库。公元460年左右,沙门统昙曜奏请开凿五座石窟,开启了大规模的国家级别的石窟群营建活动。其中,作为北魏石窟艺术代表的云冈石窟,不仅数量众多,且极富艺术性,在洞窟内外还雕刻了大量浮雕,其整体性和完成度,再未有能超越者。而作为北魏后期代表性洞窟的龙门石窟宾阳中洞,对其他地区的石窟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在6世纪20年代左右,北朝和南朝域内各地均有造像活动,各地以各自的方式创造极富地域特色的石窟造像,因此很难用一件作品或一个石窟作为这一时期的典型。但无论是哪个地区,多少都是基于汉民族化的概念而展开的。这一时期佛教艺术的汉民族化过程,事实上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不断试图去理解佛教和佛教艺术的摸索轨迹。

本书关注石窟、壁画、造像中的摩尼宝珠、藤座式柱头、山岳纹样、金刚力士像、畏兽像、莲花纹样等细节,通过观察这些细节,来探讨当时的人们是如何依据自身的喜好与理解来对西方传来的佛教图像进行变形、再现的。

目录

向上滑动阅览

前言 1

壹 南北朝·摩尼宝珠纹样 1

一、汉译佛典中的摩尼 3

二、《梨俱吠陀》中所载的 mani 4

三、西域所见的摩尼 4

四、中国北朝的摩尼(迁都以前) 6

五、中国北朝的摩尼及摩尼宝珠纹样(迁都以后) 14

六、中国南朝的摩尼宝珠纹样 19

七、关于 mani 的汉民族化 22

八、日本法隆寺救世观音像所捧持的摩尼宝珠 26

贰 云冈石窟·藤座式柱头纹样 35

一、关于藤座(筌蹄) 37

二、关于“类藤座柱头” 42

三、云冈石窟中的“藤座式柱头” 47

四、初期型式的“藤座式柱头” 50

五、中期型式在昙曜五窟(第 16 窟)中的登场

六、中期型式向后期型式的发展 59

七、“藤座式柱头”的衰退(第 5·6 窟及第 1·2 窟) 69

叁 云冈石窟第二期·山岳纹样 75

一、禅定与升仙思想 77

二、明窗中的图像 79

三、水平方向的升仙思想 87

四、拱门的图像 91

五、云冈石窟第二期诸窟与升仙思想 95

肆 北魏·金刚力士像 105

一、西方的(金刚)力士像 107

二、中国南北朝初期(河西地区)的力士像 111

三、云冈石窟的金刚力士像 112

四、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的力士像 118

五、新形式的力士像 122

六、新形式力士像的祖形 123

伍 北魏后期·汉民族传统图像 133

一、陕西地区 139

二、河南地区 147

三、山西地区 154

四、山东地区 158

五、北魏时期的汉民族传统图像 163

陆 巩县石窟·畏兽像 171

一、研究史 173

二、第 1—4 窟外壁 174

三、中心塔柱的构成 175

四、中心塔柱的造像(佛像) 176

五、中心塔柱的造像(佛像以外) 179

六、东、西、北壁 186

七、南壁 191

八、第 1、3、4 窟的营建 194

九、第 5 窟 198

十、巩县石窟的造窟思想 202

柒 南朝·莲花纹样 211

一、圆花周围伸展出全忍冬叶片等的复合型圆花纹样 214

二、插花纹样 215

三、北朝荷叶形式的变迁 222

四、南朝的荷叶 230

五、南京铁心桥王家洼南朝墓出土砖雕插花纹样中的荷叶表现 234

六、龙门石窟皇甫公窟插花纹样中所见的立体化荷叶 235

捌 南朝·成都·佛教造像 243

一、成都出土群像形式造像的构成 246

二、成都出土群像形式造像的背光 247

三、成都出土群像形式造像中的佛像 251

四、成都出土群像形式造像中的菩萨像 259

五、成都出土群像形式造像中的力士像 262

六、绵阳平杨府君阙和梁中大同元年(546)铭释慧影造像 265

结语 275

参考文献 288

插图索引 298

后记 308

译后记 311

后记

我最初来到中国是1988年,当时在北京大学考古系留学。时光荏苒,至今已过去了三十余载,但感觉上仿佛才十多年,只有每当看到镜中不再年轻的自己,才会意识到岁月的流逝和变迁。

我亲自动笔写论文时才感悟到中国佛教美术的浩大庞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等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从事研究的这些年来,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其中也有些被刊登在中国的杂志上。作为外国研究者,我经常会自问,能够为中国佛教美术研究做些什么呢?我想,或许是提出一些新观点和新概念吧。那些寒来暑往,无论刮风下雨,一直守护着石窟等文化遗产的人们,才是中国佛教美术研究最重要的发掘者,这是我们这些偶尔访问这些场所的外国研究者所无法比及的。但是这三十多年来,我坚持每年至少三次,有时多达五次来中国进行实地调查,这样积累的田野经验也开拓了我的视野,日益丰富了我的研究。

在漫长的研究道路上,恩师宿白先生、马世长先生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和极大的鼓励;苏哲先生、李裕群先生、赵声良先生、朱岩石先生、魏文斌先生、李静杰先生也在诸方面给了我热情的帮助。在此,再次向各位师长及同仁表达我最诚挚的谢意。

此前我在中国所刊发的论文,大多是关于唐代的石窟和造像的。这一次则选择了八篇南北朝时代前期佛教美术的相关论文。……

最初所写的《中国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摩尼宝珠の表現諸相》发表于1990年,时至今日重读,所需修改之处并不太多。全书的插图使用了更为清晰的新图进行了替换。但总体来说,文章本身并不需要作太大的改动,这一点使我自己也非常惊讶和欣慰。诸章中,第四章《中国南北朝時代における金剛力士像についての一考察》、第七章《中国·南朝の蓮華文様について》在此前便分别由苏哲先生和李静杰先生翻译成了中文,并于杂志或书籍上刊出,感谢两位先生同意我使用他们的翻译,并允许我在其译文上进行适当改动。另,第八章《中国成都地方の仏教造像について》中的一部分曾被翻译成中文刊登于《敦煌研究》,本书中收录的是全新的译文。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虽然不知道今后还有多少机会来中国,但我一定会竭尽所能前往,同时也不忘精进自己的研究。衷心希望中日两国友谊长存,两国的研究者们也能更多地交流和共享,迸发出思想的火花,让中国佛教美术的研究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衷心感谢给予这次出版机会的上海古籍出版社社长高克勤先生和副社长吴长青先生,以及担当本书编辑的缪丹女士,感谢向出版社推荐本书的首都师范大学袁泉女士。最后,感谢本书的翻译者、我的学生——姚瑶女士和侯悦斯女士。

八木春生

2019年夏于东京

译后记

2014年前后,恩师八木春生教授计划在中国出版自己多年来关于中国佛教美术的研究成果。他一直深信,作为一个外国人来研究中国的佛教美术,必须在中国出版其专著并得到中国研究者的认可。虽然多年来,他的一些论文陆续被译成中文刊发在中国的杂志或论文集中,但遗憾的是没有形成体系;而且这些大多是关于隋唐时代中国佛教美术的论文,而作为他研究起点的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论文很少被介绍到国内。2016年底,我从日本筑波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参加工作,有幸结识了首都师范大学的袁泉女士,并和她聊起了八木教授的出版计划,袁教授非常热心地向上海古籍出版社推荐了本书。

八木春生教授从其已出版的两本日文专著《雲岡石窟文様論》(法蔵館,2000年)、《中国仏教美術と漢民族化》(法蔵館,2004年)中,围绕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纹样这一主题,选取了相关论文并作了重新编排,构成本书的内容。他通过细致考察佛教纹样,研究了佛教艺术的汉民族化、南北朝佛教艺术之间的交流影响和存在的差异,以及这背后所蕴含的当时人们对于佛教的理解、接纳、希冀等诸多问题,极富学术性和启发性。

本书的翻译主要由我和中央美术学院的侯悦斯老师完成。有两章原本已译成中文,为了使全书内容更加统一,征得原译者日本金城大学苏哲教授、清华大学李静杰教授的同意,在原译文的基础上对一些语句进行了调整。

译成的各章节具体分工如下:

前言、第五章、第六章、第八章、结语、后记,笔者独译;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侯悦斯老师翻译,笔者调整;

第四章,苏哲教授翻译,笔者调整;

第七章,李静杰教授翻译,笔者调整。

此外,在翻译校对的过程中,还得到了八木研究室的熊坂聪美、因幡聪美、翟静、胡皓然、车星璇等多位研究生的协助,感谢他们核对了部分引用文献的信息。衷心感谢上海古籍出版社吴长青先生和缪丹女士细心的态度和出色的工作,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面世。

本书出版时应已是2021年,恰逢恩师八木春生教授六十岁生日前夕,希望本书成为一份难忘而特别的生日贺礼。

姚瑶

2020年末于南京

相关阅读

“魏晋南北朝考古”系列,自2017年第一个品种《光宅中原》出版以来,平均每年增加1位新成员,至2022年已拥有5位成员,他们分别是:

《回望桑干:北朝、辽金考古研究》

王银田 著

·用墓志资料钩沉北朝、辽金小人物的生平事迹。

·以考古发现、文献记载、精美图片,展现精彩的丝路文化。

·通过城市、佛寺及墓葬,探索北朝、辽金时期大同的居住空间。

《纹样与图像:中国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

[日]八木春生 著 姚 瑶 等译

·400余幅现场照片,一位海外学者对于中国佛教艺术的思考,一部生动翔实的南北朝佛教艺术史。

·见微知著,八木春生先生通过诸种佛教纹样的考察,探讨了南北朝佛教艺术汉民族化这一重要议题,探寻了其中所蕴含的时人对于佛教的理解、接纳与希冀。

《葬之以礼:魏晋南北朝丧葬礼俗与文化变迁》

李梅田 著

·图像、碑铭和器物中的文化交流。

·墓葬时空、墓葬文化、丧葬图像的观察。

·个案研究之一:曹操墓之名物再释。

《将毋同:魏晋南北朝图像与历史》

韦 正 著

·融美术史、考古学、文献史学于一体,在图像中结合考古与历史。

·于微小处,观察中国上古的天界想象、北朝墓葬壁画的布局和形式、南朝竹林七贤壁画的时代和性质、画像砖与荆襄政治地位升降的关系等。

《光宅中原:拓跋至北魏的墓葬文化与社会演进》

倪润安 著

·用考古发现探索拓跋至北魏文化。

·于“周制”“汉制”“晋制”“唐制”中强调北魏制概念。

·深入寻找“晋制”与“唐制”的渊源流变。

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

编辑:沈芸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本文地址】


今日新闻


推荐新闻


CopyRight 2018-2019 办公设备维修网 版权所有 豫ICP备15022753号-3